俗话常说卓信宝配资,肥水不流外人田,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思维,有什么好处肯定是先想着自己的亲人,等自己的亲人拿到好处了,其他人才能排得上号,如果先把好处给了别人,而忽略了自己人,那和吃里扒外有什么区别?
但说是这么说,有些人他偏偏就是不走寻常路。
话说战国时期的燕国,此时正是第三十八位国君燕王姬哙执政。
这位燕王姬哙在历史上没什么存在感,在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十分优秀的表现,纵观他的一生,唯一一件值得提起的大事件,反而还是他的伤心事。
为什么说是他的伤心事呢?故事的具体经过,还得从燕王姬哙继位说起。
燕王姬哙于公元前321年继位,一开始他还是挺勤奋努力的,心里也有着许多雄心壮志和伟大理想,但一番实际体验后,他才知道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并非易事。
他不甘心做一个昏君,但自身能力又确实有限,为了壮大自己的国家,他忍不住开始思考人生。
展开剩余68%不过幸运的是,虽然他本人比较不给力,但好在他手下的臣子都很能干,尤其是他的相国子之,在他执政期间卓信宝配资,将朝野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,为他省去了不少麻烦,因此很受他的青睐。
后来有个叫苏代的纵横家注意到了这件事,于是在一次出使齐国回来后,他声称齐国难成大事,因为齐王不够信任自己手下的臣子,试问这样的国家如何会强大呢?
他此举是故意刺激燕王,暗示他应该更加信任国相子之,给他更多的权力。
没想到燕王还真听进去了,从那以后特别信任子之,而子之的权势地位也水涨船高,可以说是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了。
但情况到这一步并没有停止,后来燕王年纪渐长,对国事是更加力不从心了,他身边的人就忽悠他效仿尧舜禅让,把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,料想子之也不敢接受,但燕王只要提出此举,将来还是可以留下千古美名的。
燕王是个很在乎名声的人,而且他一直自认为自己有着更加崇高的理想,只要国家能变得更好,将权力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来打理,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。
在身边人的一通劝说下,他直接将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子之,让他行国王之权,国家大事都由他来裁决。
这件事看起来好像是燕王和子之双方的事情,但实际上燕王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人,那就是他的亲儿子,也就是燕国的太子。
对于燕太子来说,父亲燕王这一番操作,可以说是妥妥的坑儿子了。
这江山未来的主人明明应该是他,但父亲却偏偏要学什么尧舜禅让,让一个臣子架空了朝政,成了国家的实际掌权人,那他岂不是成了摆设中的摆设。
如今子之位高权重,根基稳固,将来若是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,要把他这个太子赶尽杀绝,那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眼看着大权旁落,太子实在坐不住了,干脆联合其他大臣起兵抗议,由此引发了燕国的内乱,导致燕国百姓惶惶不可终日,可谓深受其害。
子之三年,齐国攻破燕国,燕王和子之被杀,太子燕在赵王等人的帮助下,成功夺回大权,继承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,是为燕昭王。
悲催的燕王姬哙本想效仿尧舜禅让,想凭此在历史上留下贤名,可谁能想到最后却是一地潦草,不仅没能留下英名,反倒成了众人取笑的对象,实在是可悲可叹啊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