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献公去世后,谁将继承他的君位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。表面上,这个问题并不复杂,因为在他临终时港陆证券,晋献公已经明确表示,奚齐——骊姬所生的儿子,将是他的接班人。
然而,实际上,继位的合法性虽然重要,但并非决定性因素。真正的关键是继位者是否拥有足够的权力与支持。若一位国君无法稳固掌控局势,那么他即便拥有合法继位的资格,也有可能沦为权力的傀儡,最糟糕的结果甚至是被他人轻易杀害。
奚齐的不幸,正是这个最糟糕的结果。继位不过短短几天,甚至晋献公的遗体尚未入土,奚齐便遭到刺杀,命丧黄泉。
从表面来看,刺杀晋献公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奚齐,这无疑是一群叛国者的行为。但这些叛乱者并没有保持沉默,他们为自己辩解道:“奚齐之所以能继位,是因为他母亲骊姬的魅惑,使得晋献公愚昧无知。为了立奚齐,晋献公不仅杀死了太子申生,还把有德行的重耳与夷吾驱逐出国。为了晋国的未来,我们不得不站出来,为民除害!”
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有理有据,然而背后的真正动机却更为明显:奚齐年轻且容易控制,是他们施行阴谋的最佳人选。
在这一事件中,荀氏无疑是最为尴尬的存在。晋献公临终前,将奚齐托付给了荀息,并任命他为相国,委托他守护晋献公所选的继承人。但就在晋献公死后,奚齐便遭到了刺杀。
展开剩余72%面对奚齐的尸体,荀息悲痛欲绝,声称自己无法承担晋献公的托孤之重,甚至认为自己应当自杀以偿还过失。就在此时,旁人劝他说:“当前晋国动荡不安,如果您真心忠于先君,那就应当立新君,重新恢复国家的稳定。”荀息深知眼下局势的严峻,决定采纳建议,立了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——卓子为新君。
这番举动看似矛盾:继承人刚被杀害,他不去为其复仇,反而立刻接受现实,另立新君,这似乎不像一个忠诚的大臣该有的行为。其实,荀息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他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局势。
之前提到过,骊姬得罪了重耳、夷吾和太子申生,晋国的权力格局极为复杂。这三位公子各自拥有强大的影响力,他们之间的恩怨错综复杂,而骊姬为了保护自己和奚齐,必然不得不引发更深层次的权力斗争。虽然史书记载杀奚齐一事是里克的个人行为,但从后续的情况来看,杀奚齐显然是三位公子背后的利益集团所策划的行动,里克不过是执行者而已。
对于荀息来说,作为晋献公最为信任的臣子,他一方面要承接国君的遗命,另一方面也要小心翼翼应对家族和政治斗争的压力。荀氏作为晋国的重要世家,其影响力举足轻重,但同时也容易成为各方势力的目标。更糟的是,荀氏与骊姬的关系早已不可分割,任何关于立奚齐的举动都会被外界视为荀氏与骊姬勾结的证据。
因此,荀息决定立新君,以此与骊姬彻底断绝关系,希望能保全荀氏。然而,卓子的继位也未能平息动乱,很快就被刺杀。这一切表明,晋国的权力斗争已经失控,荀氏所面临的压力愈加沉重。最终,荀息认为自己已经无法挽回局势,选择了自尽,以求解脱。荀息的死,也标志着这场内部斗争的一段结束。
至此,晋国的内乱仍未平息。对于奚齐的继位之事,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三大公子背后的势力在实施报复,而卓子的死亡则是针对荀氏的报复行动。然而,除了这些外部原因,还有另一个深层次的背景。
晋国的特殊权力结构,早已发生了变化。在大宗小宗长期的分裂斗争中,晋国的公族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。晋献公之所以未对重耳和夷吾动手,就是因为他意识到公族的衰弱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继续让一个幼子继位,无疑是将晋国的未来交给了一个无法掌控局势的人。
所以,最终的结局是,只有像重耳和夷吾这样的成熟且有能力的公子,才能真正继位,并尊重各大势力的利益,才能平衡晋国的权力格局,恢复国家的稳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